跟着前面的船队!”
毕竟都是官兵,背后又有锦衣卫的靠山,这些人趁各条船避让之际硬是竹篙齐出,撑着别人的船,听着四处的骂声,驶了出去,跟在鄢懋卿庞大船队的后面不远不近地驶去。
锦衣卫那头这才又钻进了船舱。
船舱内,齐大柱依然穿着上船时那件单衣长衫,脸上的胡子也长出来了,背靠着船舱的隔板,闭眼箕坐在那里。
另一个锦衣卫就坐在他身旁的不远处,正掀开一扇窗望着船外的雪花。
锦衣卫那头进来了,望了一眼齐大柱。
另一个锦衣卫放下了船窗页子,站了起来。
锦衣卫那头:“天冷了,把你的袍子拿一件给他穿上。”
那个锦衣卫走到靠舱壁边一个木箱前,掀开了,提出了一件棉袍,走到齐大柱面前:“穿上吧。”
齐大柱依然闭眼坐着:“不冷。”
锦衣卫那头:“不冷也穿上。”
说着接过那件棉袍往齐大柱面前一递。
齐大柱睁开了眼,望向他。
锦衣卫那头:“一路上我们也没有难为你,快进京了,刑具也得戴上。”
“戴上吧。”
齐大柱这才站了起来,接过棉袍穿上。
那个锦衣卫将一面枷又拿过来了,齐大柱将两只大手一并伸到身前,那锦衣卫给他套上了枷,一把锁锁了。
齐大柱又靠着舱壁坐了下去,闭上了眼。
自元代修了通惠河,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便从通州接达京师什刹海。
明朝正统三年,在东便门修建了大通闸桥,这里便已成了全国货物直达京师最大的集散码头。
到嘉靖时,每年仅朝廷和官府在这里靠岸起航的漕船就有两万条。
年近岁末,大雪早至,许多南来的船只都被迫在通州的张家湾码头下货,但各部衙门能驶进通惠河到达这里的船仍不在少数。
河道上今天的拥堵自不用说,码头上前来接货的车担人流更是嚷成一片。
但无论你是哪个衙门的,这时都被赶开了,挤靠在码头两边的岸上。
码头被空了出来,戒备森严,井然有序。
官兵都戴上了大沿冬帽,挎刀执枪从河岸边沿石阶到码头顶端分两列直立在纷飞的雪花中。
码头上那条大道停着好几顶暖轿,还有二十辆户部押漕银的车。
码头顶端站着好几个官员,都披着大红面料出锋的斗篷大氅,每个人的后面都有一个随从举着偌大的油布雪伞罩在头顶,望着河道中鄢懋卿那支浩浩荡荡的船队慢慢靠向码头。
——严世蕃带着罗龙文还有好几个亲信官员亲自接鄢懋卿来了!
主船驶在全队的最前面,一把伞罩着,鄢懋卿披着斗篷大氅走出了船舱,站到了船头的甲板上,向码头上端遥遥可见的严世蕃几个人双手高拱。
就在这时,难以想像的情形出现了,一条客船众桨齐飞,越过了鄢懋卿的船队,越过了鄢懋卿那条主船,抢先划向了码头!
码头上的官兵,船队上的官兵都拿起了家伙,准备要拿这条船!
快靠岸时,这条船的桅杆上升起了两盏大大的灯笼,一盏灯笼上映着:“北镇抚司”
,一盏灯笼上映着“诏狱”
。
码头上,船队上,拿着刀枪的手都软软地放下了。
“是不是押那个齐大柱的朱七回了?”
反应最快还是严世蕃。
“是。”
罗龙文瞪大了眼,已经望见从客船上走上码头的锦衣卫那头——原来此人姓朱名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