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城干咳两声,跟自己比起来,你的目光确实过于短浅了。
不过这话于城也就在心里想想了,他还没有当着朱元璋的面说出来的胆子。
“儿臣可没这么说过,我只是想不明白为何干爹对商人总有这么大的怨气?”
“农业发展确实重要,但工商同样是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你想让咱重商?”
听到这,朱元璋眉头紧皱,这小子今天怎么回事,说的全是咱不想听的。
“自然不是,”
于城矢口否认,随后继续开口道,
“只是儿臣想出的赚钱的方法要依靠‘商’来实现,但我看干爹现在这个模样,儿臣即便是说出有用的方法干爹应该也不会答应,那儿臣还有什么说的必要呢?”
朱元璋:“...”
没眼看,快收起你那低略的激将法吧!
老朱当皇帝这么多年以来,总会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官员想要借助语言,或是威胁、又或是乞怜,来让自己答应一些讨厌的事。
朱元璋也自以为已经习以为常了,直到今天,有人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了脸上让自己去猜...
“你要是不说,就给咱滚到墙角去站到明天!
!”
如果此刻朱元璋手里有一个镜子,他一定会发现自己的脸不知道什么时候红温了起来。
朱标在一旁听得无语。
自己这堂弟的智商怎么忽高忽低的?
“咳咳。”
见朱元璋确实看出了自己的意图,于城有些尴尬的干咳两声,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道。
“儿臣的方法确实与‘商’有关,不过可并不是针对百姓的‘商’。”
作为一个穿越来的,于城自然无比了解老朱的秉性。
‘重农抑商’,这四个字便是于城映象中的明初,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显然是离不开工商的,明中后期显然是意识到了这点,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剧烈冲击,商业开始飞速发展...
而于城想做的,则是将商业的发展阶段提前到洪武。
“什么意思,给咱解释清楚。”
朱元璋一瞪眼睛,这于城每次说出来的点子都令人费解。
“成立国商,来负责大明通商一事,用成品琉璃来换银子。”
这下朱元璋听懂了,并开始认真思考其是否可行。
没错,这‘通商’便是于城提出的应对之策。
大明是一个很神奇的时代,虽继承了之前王朝的抑商政策,但在通商的政策方面又有较大的发展。
不同于‘抑末’之策对于大明商人的打压,‘通商’主要是为了足边,裕国,便民,解决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故不遭老朱反对。
在统治稳定时期选择抑商,来获得经济上的稳定,在统治不稳定时期选择通商,有利于皇权力量的修复。
所以‘抑末’和‘通商’的存在,在洪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容的。
这也是于城在这一节点提出这一方法的原因,老朱不会反对,自己就可以借助通商这一政策来逐步影响大明的抑商现象。
“通商一事咱能明白,这成立国商...”
“国商又有什么用?”
“国商,顾名思义国家商行,是直属于朝廷的商行,将琉璃、盐铁的收益牢牢掌控在国家手中,同时未来还会涉及粮食、布料等各种百姓需求之物,它将会是未来最大的商行!”
于城看着面带疑惑的朱元璋,画出了自己的大饼...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