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总算看到了太傅的眼神,忙把手里的奏折递出去,“哦。
尚书,你的奏折我看了,既然兵部已经有了应对之策,就照着来吧,我没有意见。”
其实军机密报,和事关朝廷大事的奏折早就被拦截下来送进了平南王府,剩下的统统只是一些不需要做决定的无关紧要的奏折,陆太傅看了出来,反而却松下了一口气,因为若是叫太子去做决定,恐怕会出更大的丑。
奏折由司徒清洛旁边的小太监送了回来,兵部尚书是个精明干练的老头儿,他低下头回了是,却在低下头的瞬间嘲讽般地笑了笑。
元丞相看着二人,叹了口气。
他是皇帝幼时的师傅,曾经就如同现在的陆太傅一样,他倒是有些理解,不过二人行为做派倒不太相同。
陆太傅自太子幼时,就开始教导太子,如今已经十年有余,感情胜似父子,皇帝不大关心皇子公主们,也包括他这个太子,相较起来,太子其实更为依赖这个师父。
宫里其他的师傅们,有许多都是济世大儒,名家大师,太子有时也会跟着那些师傅们上课,仁爱仁政,为君之道,军法布阵,这些都让他一一学习了,太子天资不错,虽不是聪明绝顶,却也是个好苗子,可是这畏畏缩缩的性格,却如何都改不了。
司徒家的皇子公主们,都是聪慧的,性格各异,也无可厚非。
那些诸王,或耿直,或沉稳,或阴狠,虽说太子比起其他皇子,算是良善一些,可偏偏性格最为软弱的也是他,未来他做了皇帝,如果是盛世能够独揽皇权,也就罢了,可是司徒云昭虎视眈眈,以后需要他主持大局去跟司徒云昭对抗,他如何能做到?
可陆太傅只当他是年纪小,历练不够所致。
自从连日来太子的表现来看,已经显然并非如此。
如果是自己便会及时止损,退而求其次,陆太傅的做法反而更像是在揠苗助长。
太子不够聪慧,也不够勇敢,陆太傅一直如此,扶持太子强迫他做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究竟是否正确?对太子来说,又是一桩好事吗?
太子主持朝会的事情,想必司徒云昭早已知道了,只是有心放过,否则太子恐怕连踏上那里的机会都没有。
思及此,元丞相忽然想起了一个多月前,皇帝召他入宫密谈,想要他帮扶着太子一些,却被司徒云昭发觉了,其实那日,司徒云昭不出现,他大约也不会应下来陛下的要求。
只是念在与陛下的师徒情分上,颇有些不忍。
他为官几十载,也看得清楚明白,司徒云昭城府深沉,阴狠毒辣,这满朝文武,诸王太子,无人是她的对手,稍有才能的,统统是她的党羽,她的势力虽然短短几年,但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整个皇都,甚至天南地北,笼罩着整个大齐,铲除起来,又岂止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又何况只凭这些人,无异于蚍蜉撼树。
自己儿孙满堂,过不了几年便要辞官还乡了,又何必去趟这趟浑水,这也是他与陆太傅不甚相同的地方。
元丞相摇了摇头,私心想着,待皇帝故去之后,安顿好朝纲,便辞官告老还乡,安享晚年,虽说他与黄帝是师徒关系,但这些年他始终中立,也没有与平南王有什么过节,日后,平南王必定也想要提拔她的党羽做高位,自己到时上书乞骸骨,想必她应当是会同意的。
“太子,臣有一事上奏。”
二皇子景王,名司徒清灏,年二十五,其母妃是后宫的盈贵妃,盈贵妃出t身书香世家,自先皇后去后,后位空缺,盈贵妃一直与另一位贵妃共同协理六宫,代行皇后之职,盈贵妃端庄温和,二位贵妃多年把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皇帝嫔妃虽多,争风吃醋也并不少见,但多年都未翻起什么大风大浪,这也归功于两位贵妃了。
众多皇子公主的母后与母妃,不是早逝便是出身低微,抑或是得宠几日,又被皇帝所弃,成长路上,多有坎坷,或是没有皇帝与母亲的关爱,又或是被人所看轻。
而盈贵妃位份高,司徒清灏在多位皇子公主之中,成长的算是十分顺利,他生得高大俊朗,武功尚佳,在其母的教导下,也是有礼有节,温文尔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