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在近现代以来的近体诗中,这首诗的知名度,排入前十大约是没有问题的。
作者人生的前后反差之大,甚至使刻薄如李敖者,写出了恨不引刀成一快这样的诛心之句。
其实,秦桧的早年,又何曾没有过雄壮激烈
大金必yu灭宋而立邦昌者,则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而天下之宗子不可灭。
桧不顾斧铖之诛,戮族之患,为元帅言两朝之利害,伏望元帅稽考古今,深鉴斯言。
天下之人,必不服从,四方英雄,必致云扰,生灵涂炭,卒未得生
金人初下汴京,心气正高,视天下如掌中物。
有人就提出建议,说赵宋气数已尽,当屠尽赵氏宗族,立张邦昌为帝,傀儡用之。
当时的秦桧,为御使台之长,听到这个消息,就结连同志,先后两次上书金人,力陈赵宋有德于民,非他姓可替,甚至建议金人践行旧盟,北渡白沟。
这两封上书,为秦桧赢得了难以想象的荣誉,时人赞之为词意忠厚,文亦甚奇。
他ri后之所以能一路飞升,宣麻拜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
然而,绍兴二十四年,左朝奉郎何珫上书朝廷,说那两篇文章的真正作者是马伸,要求朝廷还此公道。
马伸,字先觉,是秦桧在御史台时的同事。
按照何珫的说法,当金人想废赵立张时,马伸是第一个站出来说我们必须要上书的人,而秦桧的态度则很暧昧,是在马伸他们的坚持要求下,才签了自己的名字,至于把他的名字签在最前面,那只是因为他当时是御史们的领导。
想一想韩寒现在跳得有多高,就能理解秦桧当时有多愤怒。
何珫被迅速下狱,然后贬往岭外,不过,他并没有呆太久。
第二年,秦桧病死,何珫便被赦归,而他的观点,也俨然成为共识,记曰先觉忠烈,遂别白于时。
这件事情,足以让我们很好的理解秦桧,理解他为什么要反复的强烈的禁绝民间私史了吧
在当时,秦桧刀锋所及,天下文士无不战战,就连北宋重臣,史学巨擎的司马光,竟也不能保护声名于身后。
他以私人身份记录的涑水记闻,在绍兴六年,由相臣赵鼎受上谕,安排范冲整理刊印。
而在禁私史事后,最荒唐的事情发生了:司马光的曾孙司马汲,一而再,再而三的站出来,言之凿凿的强调说这本书和司马光绝无关系,实属伪作,请求朝廷禁毁此书。
至于收留司马光后人,看着司马汲长大的范冲,更被他尖锐指摘,说他败坏了先人名声,不管流放还是杀头都罪有应得。
后人读史至此,真不知当哭当笑
秦桧所作的,可不仅仅是禁私史。
待续g
喜欢太平记请大家收藏:(【75wx】)太平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