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上线后,平台的日活跃用户数果然有所提升,但他发现,用户转化率并不高,大多数人只是抱着好奇心来注册,没几天就流失了。
面对这一情况,团队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刘工提议:“要不我们改方向,增加点娱乐功能,吸引年轻用户?”
苏沂却果断否决了:“不行!
我们主打的是学习内容,改方向会失去核心用户。”
小云冷笑一声:“那你倒是拿个办法出来啊!
方向不改,推广又做不好,团队迟早散了。”
这一句话像刀子一样刺在苏沂心上。
他沉声说:“我会解决问题,给我点时间。”
---深夜的办公楼里,苏沂一人独坐。
他打开用户评论,一条条地看,突然发现有人留言提到,希望平台能推出更细化的课程分类,比如“职场技能”
、“考证专题”
等。
这一建议让他眼前一亮。
他立刻打开笔记本,把这个思路写了下来。
他知道,产品只有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才能留住人心。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他还不想放弃。
窗外,寒风呼啸,他却感到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熬下去,而是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第二天一早,苏沂将团队召集在会议室,面对昨晚熬夜整理出来的方案,他的语气充满了笃定:“我们不能再按部就班地等用户流量,而是要快速找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我想出了新的改进方向——推出专题化学习模块,精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团队成员面面相觑,刘工率先开口:“听上去不错,但这需要重新开发,时间和成本都很紧张。”
小云则皱眉问道:“细分课程分类确实能提升体验,但没有强大的内容储备,这个改动根本无法支撑长久增长。”
苏沂点了点头,眼中却没有退缩的神色:“内容可以从外部合作引入,我们找一些有影响力的讲师或课程机构合作,把他们的内容整合到平台里,短期内提高优质资源的供给。
这比从零开始生产内容更高效。”
“讲师合作?”
小云略显迟疑,“你能找到资源吗?”
苏沂深吸一口气,答道:“试试看,总比守株待兔强。
至于技术开发的难度——刘工,我相信你们能扛住。”
刘工叹了口气,点点头:“行吧,试一试。”
---外联讲师的战斗苏沂将新的计划拆解成几个小目标,自己亲自负责联系讲师资源。
于是,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寻找讲师名单,从一些专业培训机构的网站上翻资料,又通过社交平台私信了几十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和老师。
最初的几天,回复的几乎都是拒绝。
“你们平台太小了,我没兴趣。”
“没有成熟的运营体系,我们不敢合作。”
这些冰冷的回复让苏沂沮丧,却没有让他停下脚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