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处置,如何算解?”
众人如醍醐灌顶。
随后又一阵疲惫。
连日奔波,该不会……还只是一个开始?
李洵敛袖:“走吧。
事已分析清楚,各人回去用心写篇文章,明日交予先生。
别再让她小觑了。”
众生精神一震,热血重燃。
是,的确该让她明白,他们苦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
李洵回到府中,就钻进书房。
开始查找过往文书,随后参照判案。
几番提笔,多次思量,总算写完一篇。
又拿着细细看了几遍,稍做修改。
怕叫宋问找出一丝瑕疵来。
不知不觉天色已暗。
“洵儿。
还不用饭?”
御史大夫李伯昭推门进来,说道:“听闻你最近对城门一案诸多关注。
今日还出城了。”
李洵起身喊道:“父亲。”
李伯昭抬手虚压,走到他桌旁,问道:“有何看法?你觉得谁对谁错?”
“村民出手打人是真,县衙不听民诉也是真。
各执一词,皆不可全然取信。”
李洵垂首道,“双方各有苦衷,然,无一方是对。”
“哦?”
李伯昭有些高兴,“你既有这样的见解,说明你是的确上心了。”
李洵实诚道:“多亏先生提点。”
李伯昭:“先生?哪位先生?”
李洵道:“书院新从江南请的先生,名宋问。”
李伯昭:“你写的什么?”
李洵两手呈过:“略微见解而已。”
李伯昭拿起,阅览了一遍,颇有意味的笑了笑。
李洵不明所以:“父亲?可有问题?”
“写的已是不错。”
李伯昭道,“你拿去问问你们先生,让他看看,可有问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