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儿的三民县中学,就是个破破烂烂的水泥楼。
我母亲说,她听到学校在上课,学生们跟着老师在念古诗。
教室里的诗念了一首又一首,她就站在栅栏外听。
课上了多久,她就听了多久,她觉得这辈子从没听过那么好听的声音,也是第一次感到憧憬。
所以她和我父亲商量,无论如何,都要送我去读书。”
何教授的求学经历,与那个年代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无数求学故事相似。
她们翻山越岭、早出晚归。
不仅要学习,还要帮家里务农。
冬天手上是溃烂的冻疮,夏天走过山路,腿上全是蚊虫咬出的肿块。
曾因脚下打滑滚下山坡,也曾营养不良在教室中晕倒。
可她学到了很多很多古诗词,能回家一首首念给母亲听。
“后来我问我的母亲,她那天到底听了哪些诗,她说不上来。
说这也像,那也像,这也好听,那也好听,最后只认出了其中一首。
我成绩好,念完初中又考上高中,还考上永川大学,是我们镇上第一个女大学生。”
讲起过去,何教授仍有骄傲神色。
“是,我妈妈说,因为何教授上了大学以后,其他村民家长都羡慕,愿意送自家孩子去上学。
我妈妈也是因为何教授,才有机会和她哥哥一起去上学的。”
陪同的那位女教师这样说。
三民县中学已近在咫尺,天气晴好,沧江静水流深。
真正到讲座时,何教授并未讲述她的这段求学经历。
対于现在大部分孩子来说,苦难是过去,没有人会因为他人的一席故事而发愤苦读。
随着时代变迁,何教授意识到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些别的东西。
或许是曾经她的母亲站在校舍前的感受,是一瞬间的憧憬与希望的种子。
林晚星帮助何教授规划了讲座内容,建议她说些医学相关的有趣故事,他们当时的讨论主题是“未来手术”
。
学校礼堂是近年新建的,设备完善,里面坐满初中低年级的孩子。
他们由老师带领,被喊到礼堂集合听讲座。
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很乖,手放在礼堂长桌上叠好,坐得板板正正。
当何教授开始放映“未来手术工作室”
的幻想片段时,学生们逐渐被吸引了。
宛如科幻片的画面,病人的病灶被完全立体呈现。
影像技术、虚拟现实和人工现实技术,让疾病诊断和手术精确而立体,医生在机器人辅助下进行手术。
而“预手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