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贾芸的描述。
所有人眼中仿佛能看到更细致的景像。
漠南的草原绿色。
漠北的大片黄沙戈壁。
然后从东到西。
万里之远,游牧线和农耕线都是被区分的十分清楚。
从极西的天山山脉,到河西走廊,到陕北高原,晋北,一直到河北,大周神京。
汉文明没有控制的区域就算了,能控制的,基本上都在农耕线内。
包括河西走廊,包括汉唐的西域都护府。
甚至在汉时,能控制现在的草原区域,吕布出生的五原郡就是后世的呼和浩特,现在也是属于鞑子游牧的地方。
失去这些地盘,不是后来的王朝没用。
而是降水线南移了。
那些地方不再适合农耕。
只有少数地方,比如呼和浩特,是河套地区的北端,可以借大河之便,滋润土地,所以还可小范围农耕。
而到了陕北,晋北,河北。
分界越发明显。
北边的草原区域,南边的汉人居处。
就是以降水线为分界线。
北边的草原哪怕水草丰美,就是不适合农耕。
降水,对农耕太重要了。
古代不是现代,没有大规模引水的能力。
就算是现代,长时间干旱也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甚至绝收。
“有意思的是,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隔四五百年左右,降水带会北移,同时草原和渔猎民族居住的区域会迎来丰沛的降水,导致这些游牧和渔猎民族会迎来一次发展壮大期。
而同时,南方的降水减少,气温极剧下降,被称为小冰期。
小冰期的时间段会维持几十年到百年不等,同时也是农耕文明也就是汉文明的衰落期……”
到这里,贾芸没有细写。
但有心人一眼就看的出来这里头藏着的微言大义!
汉家有传言,五百年自有圣人出。
治乱五百年!
想想秦时的匈奴,崛起强盛贯穿整个春秋末至战国,直至汉武帝多次出兵,也未彻底将其击败。
但诡异的是,到了东汉初期,并未有赫赫之功,匈奴却轻易被灭了。
然后三国归晋,未过几年就大乱,一直乱到唐初。
草原上又兴起突厥,与匈奴的崛起相隔近五百年。
突厥之后,大唐三百年,五代百年,到北宋近五百年左右时,又是契丹辽国崛起。
同时北宋衰落,一直到南宋又有蒙元崛起,直至灭汉家农耕文明。
元百年,到大明三百年,岂不又是一个治乱循环?
大明末期,一直到大周太祖,太宗年间。
仍是冰灾旱涝不断。
但到了景和年间,天气突然就有极大的变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