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一、治五脏之热,当察微甚。
如心经之微热者,宜二阴煎、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导赤
散之类,皆可随证酌用;其热甚者,如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八正散、《直指》黄芩汤,及
犀角地黄汤三方,皆其类也。
肺经微热者,宜加减一阴煎、《正传》麦门冬汤、泻白散之类
主之;其热甚者,宜黄芩清肺饮、黄芩知母汤之类主之。
肝经微热者,宜化肝煎、保阴煎;
热甚者,宜加味龙胆泻肝汤、芍药清肝散、七正散。
脾胃微热者,清化饮、黄芩芍药汤。
阳
明热甚者,白虎汤、太清饮、泻黄散、玉泉散。
肾经微热者,一阴煎、滋阴八味丸。
热甚者
,正气汤、丹溪大补阴丸。
肾虚兼胃火者,玉女煎。
膀胱微热者,五淋散;热甚者,大厘清
饮、化阴煎。
三焦微热者,徙薪饮;热甚者,抽薪饮、大连翘饮、凉膈散、三补丸、大金花
丸之类,择宜用之。
凡清火退热方论甚多,此亦言其约耳。
欲尽其义,当详考寒阵二类。
论寒热往来证治(共三条)
属性:凡寒热往来之病,其证有二∶盖一以外邪不解而然;一以阳盛阴虚而然。
此其一为表证
,一为里证。
所当辨治,不可紊也。
一、寒邪郁伏经络而为寒为热,此似疟非疟之类也。
治法虽宜表散,然邪气得以久留者
,必其元气之虚而正不胜邪也。
故凡治此者,皆当以兼补血气为主。
若血分微虚,形气本不
甚弱,而邪有不解者,三柴胡饮。
若火盛血燥而寒热不已者,一柴胡饮。
若因劳倦,或气体
本弱,或肝脾不足,而邪有不净者,四柴胡饮,或五柴胡饮,或补中益气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