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国君应该季子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我该是国君。
僚怎么能做国君呢?”
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
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受了你给予的君位,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
你杀了我哥哥,我又杀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了。”
就离开国都到了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宫廷。
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为义,以他的反对互相残杀为仁,称许季子的贤德。
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既承认季子是臣,就应该有君啊。
札是什么呢?吴季子的名啊。
《春秋》对贤者不直称其名,这则记载为什么称名呢?认可夷狄,不能只凭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
季子是被认为贤的,为什么季子还不够条件呢?认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象个臣子;认可做人儿子的,一定要使他象个儿子。
(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儿子,就要在用语遣词上显示出这一点来。
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
)
(王维堤)
【注释】
(1)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
使者代表国君,他的身分应是卿;“小聘”
则派大夫。
(2)贤:用作以动词。
季子:公子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
为字。
《史记》称他“季札”
。
(3)让国:辞让国君之位。
据《史记·吴世家》记载,寿梦生前就想立季札,季札力辞,才立长子诸樊(即谒)。
寿梦死后,诸樊又让位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止。
(4)谒:寿梦长子,一作“遏”
,号诸樊。
《春秋》经写作“吴子遏”
,《左传》、《史记》称“诸樊”
。
(5)馀祭:寿梦次子,《左传》记其名一作“戴吴”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作“余蔡”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