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肝失疏泄,可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
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肝失疏泄的患者,除了出现胸胁胀痛、急躁易怒等肝气抑郁的症状外,常兼见胃气不降的嗳气呕恶和脾气不升的腹胀腹泻等症状。
前者称为“肝气犯胃”
,后者叫做“肝脾不和”
。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还有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
若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瘀血阻滞,经脉不利以致**不行,常可引起水肿、腹水等病症。
(2)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人体内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流量。
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就减少,大量的血液则归藏于肝。
当劳动或工作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就排出其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
由于肝脏对血液具有调节的作用,所以人体脏腑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与肝脏有密切关系。
如果肝脏有病,藏血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人体正常活动,同时也容易出现血液方面的病变。
例如:肝血不足,常可见到两目昏花,筋肉拘挛,屈伸不利,以及妇女出现月经量少,甚至经闭等病症。
若肝气横逆,气机紊乱,还可出现吐血、衄血及妇女血崩等病变。
肝主藏血,又主疏泄。
因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达舒畅,血亦因之而流通无阻,所以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血的运行,不仅需要心、肺之气的推动和脾气的统摄,而且还需要肝疏泄功能的协助,才能保持气机的调畅而使血行不致瘀滞。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也随之而瘀,可见胸胁刺痛,经行不畅有血块,甚或经闭、癥瘕等症。
若大怒伤肝,肝气上逼,血随气涌,还可发生面红、目赤、呕血、衄血等病症。
(3)主筋、“其华在爪”
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
肝之所以能主筋膜,主要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
只有肝血充盈,才能使筋膜得到濡养而维持正常的运动。
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即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若热邪劫伤津血,血不营筋,而见四肢抽搐,甚则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症,称为“肝风内动”
。
肝血的盛衰,能影响筋的运动,“爪为筋之余”
,所以亦可以影响到爪甲的枯荣。
肝血足,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肝血虚,筋弱无力,爪甲多软而薄,枯而色夭,甚至变形或脆裂。
(4)开窍于目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血脉运注于目,因此,目与五
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但主要的是肝。
因肝主藏血,其经脉又上联于目系。
就说明了目之所以能发挥视觉功能,主要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濡养。
因而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反映于目,如肝血不足
,则夜盲或视物不明;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可见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肝风内动,可见目斜上吊等。
6、肾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
腰为肾之府。
肾在脏腑系统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脏器,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