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一代名厨据说因被多尔衮企图霸占而命殒,江南人感念董小宛的美貌和气节,又可惜她一身的勤行手艺,吃着茶泡饭便有流泪的,号称是吃着茶泡饭的清雅就想起了董小宛。
其实他们这就是自欺欺人,董小宛还发明了时称“董肉”
的过油肉呢,怎么就没人吃过油肉吃的满嘴流油的时候想起董小宛来呢?
也许正是有董小宛这样的美女爱吃,茶泡饭在一些文人看来才成了雅食。
日本的茶叶是被誉为“日本陆羽”
的高僧荣西禅师1191年从南宋回带去的。
他在带回《茶经》和茶种的同时,想必也把江南的泡饭习俗带回了日本。
日本茶道形成的很晚,但喝茶的历史却不短。
不过,日本人喝茶远没中国人那么普及,茶属于贵族和武士享用的奢侈品,一般百姓并不能轻易喝到。
日本人一贯以吃的清淡着称,这茶泡饭传到日本,自然是极合日本人的口味。
加上这茶泡饭也实在是很方便的食品,无论在床上鞍上甚至厕上,端起晚晚泡点茶水就能吃。
苦涩的抹茶茶汁泡透米饭,吃到嘴里舌根却又能在苦涩里感受到一丝甘甜,再加上那淡淡的茶香,碗里的冷饭顿时变得甘甜美味。
对于经常在外征战的武士来讲,征战一日后骑在马上吃那么一小碗茶泡饭,着实是件很惬意的事。
即使在正式宴会上,茶泡饭也是正规菜品,而非于老家中国时是上不了台面的方便食品。
战国霸主织田信长年轻时和有“美浓蝮蛇”
之称的岳父,老奸巨猾的斋藤道三在正德寺见面。
信长先是以奇怪的装饰让岳父觉得自己就是个大傻瓜,到了正德寺又突然换上正式礼服,彬彬有礼的来了个形象大变身。
当时作为宴会主人的斋藤道三大吃一惊,两人默默对视谁都没有说出话来,过了半晌,道三宣布上菜。
2009年中国两会提倡节俭,代表们的伙食标准的四菜一汤,可几百年前这次日本战国两大国主的宴会,却只有三菜一汤,而且除了一小条鱼外,再也没有一样荤菜。
至于这次的主食,就是茶泡饭。
两人吃饭时都是端起碗,用筷子稀里糊噜连茶水带米饭扒到嘴里,一边吃还一边仔细观察着对方。
算起来这次宴会也是决定后来战国未来的一次宴会了,可谁又能想到,天下的命运就是在两碗茶泡饭被吃完后决定的。
后来最终结束战国乱世,建立天下霸主的德川家康也是茶泡饭的忠实拥趸。
军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就是靠一碗茶泡饭、两块萝卜干咸菜解决肚子问题。
虽然日本的所谓大餐标准其实和现在公司食堂的员工餐差不太多,但作为天下人只吃靠茶泡饭果腹,连可怜的三菜一汤的标准餐都吃不上,可就也太可怜了些。
当然,茶泡饭也并非完全只是权宜食品,在后来经过一代代好吃武士艰苦不懈的钻研下,逐渐也变得奢侈起来。
他们将鲑鱼子、鳕鱼子、海苔、酸梅之类东西一股脑的倒进茶泡饭里,使这种本来是为方便而出现的食物变成复杂的料理。
言而总之,直到江户时代物质极大丰富前,本该是穷人食品的茶泡饭都算不上大众食品,而且几乎就是一小撮人的特权。
毕竟一般穷人吃不起白米饭,也喝不起茶。
有时也要吃点肉
在美国人詹姆士·克拉维尔写的小说《幕府将军》里,英国领航员被大将军寅永封为武士,得到一处大房子和许多佣人。
但是,他一点也不高兴,在这个没有人吃肉的国家里,他虽然成了人上人却不能像在祖国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那样随意的吃肉。
他的海员们被安置在贱民区,这里是整个日本仅有的非吃肉禁区,大家在这里喝酒吃肉根本没人管,这让他非常羡慕。
后来在会见想将他除之而后快的葡萄牙人时,他几乎没有注意听葡萄牙传教士说的那些威胁的话语,两只眼睛直勾勾的一直盯着餐桌上那只油汪汪的烤鸡直咽口水。
如果不能吃肉,纵然寅永将大将军的位置也让给他又有何益?
看出他嘴里淡出鸟来的大将军寅永非常善解人意的带着他去打猎,打下几只鸟和兔子都让他自己带回去打牙祭。
看着肥肥的山鸡和兔子,领航员馋的唾液横流,回到家里就操起自己大厨的菜刀去切肉,然后下锅烹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