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英军方面,布勒将军给怀特去电,说看来解围无望,除非有长期困守的准备,否则建议他烧毁密码、炸掉弹药,然后“和布尔人商量一个体面的投降条件。”
怀特本来准备放弃莱迪史密斯,但是接到布勒的电报后,反而下决心和部下一起死守孤城。
科伦索战役的结果,英军损兵折将1139人,失踪250人,丢失10门大炮。
布尔军队仅仅阵亡8人,伤30人。
对比之悬殊令人咋舌。
经此一战,37岁的博塔将军一举成名。
科伦索一战成名的路易·博塔将军(1862-1919),战后曾出任德兰士瓦殖民地的总理,创建了南非党,并在1910-1919年期间任南非联邦总理,一战中率领南非对德国宣战,并占领德属西南非洲。
1919年去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2月10日至15日,一周之内,英军在东、中、西三条战线全部失利,损失2800多人,在英军史上被称为“黑暗的一星期。”
布勒上将因为兵败,引咎辞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的职位,只保留了纳塔尔英军指挥官的头衔。
1900年1月,海外援军到达之后,布勒在纳塔尔前线又两次试图发动进攻,但是都被布尔人击退,只得退守契维利(Chieveley)。
1901年10月,布勒给怀特的电报内容被国会公开,在全国上下一片抨击声中,布勒立刻被解除了一切军职。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布勒上将(1839-1908).他因战争初期的指挥失误而饱受抨击,后来还被撤销了军职。
但是后来的一些英国历史学家开始为其重新评价,认为他是英军为布尔战争第一阶段失利找出的替罪羊。
不过客观地说,从现有的历史资料看,此君的指挥技术也实在不能令人恭维
英军在长达四个月的第一次攻势中的惨败轰动了世界。
英军首先败在战术的陈旧和保守上。
令布尔人吃惊的是,自从第一次布尔战争之后,英国人的战术和射击技术都没有进步。
其密集队形的冲锋在18世纪到19世纪末以前的200多次战争中为英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在机动性很强、战术诡谲多变、火力密集凶猛的布尔人骑马步枪兵面前,仍然按照军事操典上的规章部署军队的英军将领就屡吃大亏。
布尔人在战术上则占有明显优势,他们善于利用各种有效的防御手段尽量减少伤亡,凭借其战壕的隐蔽性,诱使英军以密集队形闯入其射程之内,从而充分发挥其现代火器(从德、法、荷兰购来的毛瑟枪、机枪、速射大炮,以及无烟火药)的杀伤力。
此外,与接受传统军事教育的英国军官不同,出身平民的布尔人没有森严的上下级界限,善于总结战斗中的教训,在民团成员和指挥官之间互相交流经验,提出建议,随时改进自己的战术。
其次,从敌对双方的军队素质来看,布尔人的军队(民团)主要是由大大小小的农场主组成的,他们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家园和国家而战,士气高昂。
而在远离本土的南非高原上,女王陛下和大英帝国的利益并不能促使英国士兵主动地作出英勇牺牲。
由于布尔人农场主经常从事骑马狩猎等活动,从小便掌握卓越的射击技术,几乎弹无虚发。
他们对南非内地那种多小山、沟壑、遍布石砾岩的地形也非常熟悉,擅长寻找有利地形,善于利用地形设伏、包抄、隐蔽或逃逸。
而荒凉贫瘠干旱的南非草原,又使得那些从小在农场上与大自然抗争的布尔人磨练得比英国人更能吃苦。
英军则主要本土的城市,除少数军官和骑兵世袭军人家庭外,大多是工人和城市平民子弟,他们不习惯南非的环境,更不适应快速野战的战术。
当时英军的训练情况普遍较差,一年仅有两个月的训练时间,且大部分花在队列训练上,骑射技术不精,不善隐蔽,反应迟钝。
而且英军的射击技术也差得出奇。
当时配发给一个英国步兵连用于训练的子弹,一个月只有三百发。
两军差别如此悬殊,英军不败才怪。
还有,英军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干线行动,把自己的动向暴露给敌人。
而且他们身处敌国,周围是怀有敌意的布尔人,所以其一举一动都立即为对方所知。
布尔人则建立起了有效的情报网络,从本国以及开普殖民地的荷裔公民那里获得有关英军的情报。
此外,布军还拥有一套灵活有效的通讯系统——回光信号机,这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摆脱有线电报的束缚,在战术上更加灵活。
喜欢灾厄降临请大家收藏:(【75wx】)灾厄降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