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在东井,影长尺有五寸。
鲁僖公......五年正月......壬子朔旦.....为冬至。
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
父听得摇头晃脑,如饮美酒。
子死死地攥着衣角,撑着一口气,继续背诵下去:
“故日立八尺竿于中庭,日中度其日晷。
冬至之日,日在牵牛之初,晷长丈三尺三寸......”
“是三尺五寸!”
父瞬间坐直,敲了一下铁栅。
子背不下了,重新开始哭泣。
父焦急地晃着狱栅:
“是三尺五寸!
三尺五寸!
!
!
晷进退一寸,则日行进千里!
冬至之日,日中北去周洛十三万五千里!
你说三尺三,这不差远了吗?!”
子一头磕在地上,哭求道:“父亲,您就改了吧!
孩儿求您了!
!
!”
两个月前,父撰成新书《春秋释例引序》,并以此书给弟子讲学,书中讨论到“周公测影”
的问题。
所谓测影,即是利用圭表根据日影长度的变化,来测定节气。
老先生一番考索下来,指说如今的太常测冬至日的位置差了两度,这其实还没什么,只是学术争论。
但他广考逸书,深研文献,竟将周公测影,定都于洛阳的原因考证得明明白白!
意即周公测影,以洛邑为天下之中,故建王国。
这就有点敏感了。
南朝立国江南,以正统自居,但天子不居于天下之中,而居于金陵,岂不是法统不正?
更要命的是他还在书中罗列了很多文献,从纷杂浩荡的史料中爬梳出一条关于“洛邑是天下之中”
这一观念自古以来的形成线索,其追溯之久,考述之明,简直让人辨无可辨。
所以很快便有学者登门,希望他把这一部分删掉。
老先生当然不肯,坚持学术以求实为目的,你不同意我说的,可以反驳,哪有删掉的道理?
然后太常也派人来施压,事情越闹越大,几个衙司都卷入其中,轮番下场交涉,老先生固执已见,就是坚持不改。
最后竟陵王亲自出面调停,其他各方都同意退让一步,只让老先生删去测影差两度和其中三条引文便算了事,竟陵王还许诺,此事过后,便请老先生入幕西邸,为西邸学士。
岂料老先生连王爷的面子都不给,不仅一条不删,还大骂竟陵王枉有贤王之名,而无是非之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