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杭州绍兴教书时期,二十九~三十一岁;
(五)北京工作时期,三十二~四十六岁;
(六)厦门广州教书时期,四十六~四十七岁;
(七)上海工作时期,四十七~五十六岁。
一、幼年在家时期(一至十七岁,预备时期,1881~1897年),这期的时代背景最大的有甲午中日之战。
鲁迅的幼年生活有他的回忆录《旧事重提》,后改名为《朝花夕拾》,可供参考,现在略举几个特点如下:
(一)好看戏。
(甲)《五猖会》(见《朝花夕拾》)是一件罕逢的盛事,在七岁时候,正当高兴之际,突然受了打击,他的父亲要他读熟《鉴略》数十行,背不出不准去。
后来虽然背出,不遗一字,却已弄到兴趣索然;
(乙)《社戏》(见《呐喊》);
(丙)夜戏,目莲戏(见《朝花夕拾·无常》);
(丁)《女吊》(见《中流》三期):绍兴有两种特色的鬼,一种是表现对于死的无可奈何,而且随随便便的“无常”
,一种便是“女吊”
,也叫作“吊神”
,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
鲁迅临死前二日——十月十七日下午在日本作家鹿地亘的寓所,也谈到这“女吊”
,这可称鲁迅的最后谈话(日本池田幸子有一篇《最后一天的鲁迅》,记及此事,见日本杂志《文艺》四卷十二号);
(戊)胡氏祠堂看戏:这点在他的著作里面是没有谈到,我从他的母亲那里听来的。
在十余岁时候,胡家祠堂里演戏,他事先已经看好了一个地方——远处的石凳。
不料临时为母亲所阻止,终于哭了执意要去看,至则大门已关,不得进去。
后来知道这一天,因为看客太多,挤得石凳断了,摔下来,竟有被压断胫骨的。
他之不得其门而入,幸哉幸哉!
他幼年爱好看戏,至于如此,可是后来厌恶旧剧了。
(二)好描画。
(甲)描画:用一种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见《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乙)搜集图画(见《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和《二十四孝图》)
这和他后来中年的搜集、研究汉画像,晚年的提倡版画有密切的关系。
(三)不受骗。
(甲)不听衍太太的摆布(见《朝花夕拾》八五页);
(乙)对于《二十四孝图》的怀疑,“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见《朝花夕拾》三五页)。
这样从小就有独到之见,和上述的艺术兴趣,可见他在此时期,天才的萌芽已经显露出来了。
二、江南矿路学堂时期(十八至二十一岁,1898~1901年)。
这期的国家大事有戊戌变法和庚子义和团之役。
他的学堂生活从此开始,起初考入水师学堂,后才改入矿路学堂,《朝花夕拾》里有一篇《琐记》是可参考的。
此外,还有几件事:
(一)爱看小说,新小说购阅不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